十八短视频在线观看/91精品国产高清一区二区三密臀/欧美大胆a级/91福利站

拿去給用戶演示(幾個人),一切很完美。


但是當開始試運行時,500人,1000人,10000人用的時候,就是開始出問題了,要么響應很久后成功,要么直接失敗。


這就是忽略了對性能的要求。



性能的重要性不必細說,有些數據表明:近80%的用戶反饋應用響應時間慢、點擊沒反應等性能問題。


一般在公司里會有專門的測試人員對系統進行性能測試,而對于性能的標準,具體性能指標多少合適,測試同學是不清楚的。


這個時候就需要產品狗們提出性能要求,給測試同學作參考。


接下來我們說說性能需求咋提以及性能指標。



01
WHEN
性能需求什么時候提


性能需求屬于非功能需求,一般在需求文檔內需要有單獨模塊對性能做說明。


在寫需求文檔的時候就可以把性能需求一起規定好,在需求評審時也要評審下性能需求,讓各方達成一致。


研發同學在做技術設計時考慮進來,避免在項目后期,出現重大性能問題。


測試同學在準備測試用例時,把性能也提前規劃進來,提前準備好測試方案。


另外性能測試也會占用一定的項目時間,需要在制定項目計劃時,把性能測試的時間也納入計劃中。


02
HOW
性能需求怎么提

性能需求是指對系統性能進行規范化描述,提出明確、合理的性能指標要求。


主要分為2個方面:


1.系統整體性能需求

主要指標包括


在線用戶數數量:如支持在線用戶數200w

平穩運行時間:如7×24h

平均響應時間:如頁面打開時間低于2s。(對于一些主要頁面可以在做單獨性能要求)

CPU:CPU使用率<75%

2.不同功能/接口性能需求

由于不同功能、不同接口的使用頻率、重要程度不同,我們可以對不同功能、不同接口單獨提出性能需求。


可以從下邊幾個標準來確定需要單獨明確的功能/接口


高頻:系統中高頻率使用的功能,高頻調用的接口,像刷動態

關鍵:系統中不能出現問題的功能,像登錄、注冊、支付

特色:系統中的亮點功能,產品的賣點,比如處方合理性審核系統、風險監控系統,還有像交友的在線匹配功能。

涉及大量數據:比如說報表查詢。

舉個“登錄”功能的例子:


并發用戶數500,響應時間2s,TPS到500/s,CPU不得超過75%。


下邊我們詳細說說性能指標以及性能指標的標準


03
WHAT
常見的性能指標有哪些

主要有響應時間、并發數、吞吐量、CPU等,對于App需要關注FPS、啟動時間、耗電量等。


1. 響應時間——最直觀的表現

“系統應該讓用戶知道發生了什么,在適當的時間內做出適當的反饋?!蹦釥柹捎眯允瓌t——狀態可見性


在尼爾森可用性十原則中的“狀態可見性原則”提到的“適當的時間”就可以理解為響應時間。


站在用戶角度描述就是點擊一下按鈕,系統在頁面上給出反饋的時間。這個反饋時間是用戶最能直觀感受到的,也是對用戶體驗影響最大的地方。




當響應時間>5秒后,74%的PC端用戶、50%以上的App用戶會選擇放棄操作,30%的用戶會選擇卸載應用,33%以上的用戶會轉身使用競品。


嚇人不?


我們接著看下響應時間的定義:提交請求和返回該請求的響應之間使用的時間。主要由網絡傳輸時間和業務處理、數據處理時間組成。




而對于產品來說,需要關注的是頁面響應時間,就算接口處理完成,數據傳到客戶端上了,在前端也需要解析出來,也會消耗一定時間。


響應時間多長才能滿足要求呢?


之前有個2-5-10原則,而現在隨著技術、硬件的更新換代,響應時間也有了1-3-5標準。




即1s內用戶完全可以接受,3s內用戶覺得還可以,5s用戶就會開始焦躁不安。


當然這只是個通用標準,不是個固定標準。我們在提出需求時,可以結合業務重要性、數據量大小、使用頻次來做綜合考慮。


舉個例子:導出excel報表。對于很多B端產品,這是個剛需、高頻的功能。


我們可以這樣提出性能要求:


1萬條數據,導出完成用時3s。

3萬條數據,導出完成用時5s。

10萬條數據,導出完成用時8s。

我從網上找到一些響應時間參考指標,大家可以看下:


互聯網企業:500毫秒以下,例如淘寶業務10毫秒左右。

金融企業:1秒以下為佳,部分復雜業務3秒以下。

保險企業:3秒以下為佳。

制造業:5秒以下為佳。

2. 并發用戶數——籠統也直觀的指標

并發用戶數的定義是每秒同時向服務器提交請求的用戶總數量。


關于并發用戶數有2個理解:


多個用戶同一時間做不同操作,比如多個用戶有發動態的,有刷動態的。

多個用戶同一時間做同一個操作,比如多個用戶一起發動態。

對于這2個理解,在性能需求上可以分開提,比如:


系統支持并發用戶數500

發布動態:支持300人并發發布動態。

有幾種并發用戶數評估方法,大家可以看下:


1)公式1:



n:平均每天的訪問用戶數。App可以直接用日活代替。


L:一天內用戶從登錄到退出的平均時間,可以理解為平均用戶使用時長。


T:考察時間長度,一天內多長時間有用戶在使用系統。


舉個例子:


App日活是10w,用戶平均使用時長是10min,用戶每天活躍時間大約是從早上10點到晚上10點。


公式里的n=10w,L=10min,T=12h


C=(10w×10min)/12h,時間單位統一成秒


C=(10w×10×60)/(12×3600)≈1388人/秒


峰值C’=1388×3×根號1388≈1500人/秒


提需求時可以以峰值并發用戶數為準


2)公式2:


C=(用戶總量/統計時間)*影響因子


影響因子一般為3


比如App的每天晚上8點-10點用戶最活躍,且活躍用戶有8w。


8w/2h×3≈33人/秒


3)公式3:


根據80~20原則:80%的請求在20%的時間內產生。然后結合PV一起算(注意不是UV,因為一個用UV產生多個PV)


比如1天的PV有100w


先算80%的PV:100w×80%=80w


20%的時間:24h×20%=4.8,換算出秒,就是4.8×3600=17280秒


并發數就是:80w/17280=46人/秒


如果是B端私有化部署的產品,一般使用人數比較固定,我們可以從企業人員數量做評估:用戶數量×比例,比例可以視具體情況而定,一般取8%-20%。


當然這些都是評估方法,得出的具體數據量只是做個參考。


3. 吞吐量——衡量系統處理能力的重要指標。

吞吐量是指單位時間內系統能處理的請求數量,體現著系統處理請求的能力。


吞吐量的量化指標有:TPS(每秒事務數)、QPS(每秒查詢數)


TPS:是指事務數/秒。一個事務是指服務器發送請求,服務器做出反應的過程。


整體過程就是:用戶做出操作>>請求服務器>>服務器處理>>服務器處理完成返回到用戶。


每秒能完成多少個流程就是多少個TPS


簡單理解:就是登錄一次算一個事務,每秒能完成2個登錄事務,就是2個TPS。


QPS:是指每秒查詢率。指一臺服務器每秒能夠響應的查詢次數。


QPS 基本類似于 TPS,不同的是:在完成一個事務時,會存在多次查詢服務器,所以應該是TPS≤QPS。


另外TPS、QPS響應時間與并發用戶數有關系,對應的公式是:


TPS=并發用戶數/平均響應時間。


當性能測試完,測試說500TPS,我們要有個大約概念,如果響應時間按1s算,那并發數就是500。


一般的標準有:


互聯網電子商務:10000TPS~100000TPS,例如天貓5萬TPS

互聯網中型網站:100TPS~500TPS

互聯網小型網站: 50TPS~100TPS

4. CPU

CPU指標主要指的CPU利用率。


程序在運行的時候,會使用CPU做處理計算。就會占用CPU的空間,如果占用過多,系統就會出現卡頓、無響應的情況。


CPU標準:


CPU<20%的利用率為資源空閑

在20%~60%之間表示資源使用穩定

在60%~80%之間表示資源使用飽和

當>75%時,就需要關注了。


對于web端,一般指服務器的CPU。而對于移動端,常指手機的CPU 。


App的CPU一般在20-40%,最多不能超過75%,如果長時間cpu利用率過高,就會產生發燙、閃退。


5. 內存

內存主要是運行處理CPU發出的指令,在內存里處理完畢后,再反饋給CPU。


在網絡上或者硬盤上加載的資源,一定會通過內存交換,可以理解為:頁面加載出來的圖片、文字會暫時存到內存里的,處理完成后就刪掉。


內存和CPU類似,資源都是有限的,如果占用過多,會出現卡頓或閃退的現象。


內存常內存使用率做為指標,一般<70%。


6. 磁盤吞吐量

磁盤吞吐量是指單位時間內通過磁盤的數據量,主要是每秒的讀、寫請求大小。


一般用磁盤繁忙率來確定性能,磁盤繁忙率要<70%。


這個指標了解即可。


7. 網絡吞吐量

是指有每秒有多少兆流量進出,一般情況下不能超過設備最大傳輸能力的70%。


這個指標了解即可。


8. 錯誤率

錯誤率=(失敗事務數/事務總數)*100%。


在一定并發下,循環調用某個接口,會出現接口報錯的情況。錯誤率正常情況下要為0。


在高并發的情況下錯誤率一般要低于0.6%,就是成功率要高于99.4%。


這個指標了解即可。


像CPU、內存、磁盤、網絡是指服務器的資源利用率,主要是對公司內部來說。


性能測試的同學對于這些指標的標準都很清楚,對于我們產品,需要明白這些定義與具體標準即可,性能需求提不提問題都不大。


04
IMPORTANT
移動端需關注的性能指標

1. FPS

FPS是指每秒顯示的幀數,主要用來體現出app的流暢度。


App的FPS一般>24幀/秒,最好是60幀/秒。


FPS的越高并不意味著越流暢,FPS低也不意味著頁面卡。


還需要關注幀率的穩定性。如果一直都是低幀率,卡頓現象感受不明顯,如果幀率忽高忽低,就會有明顯的掉幀、卡頓現象。


對于游戲類app幀率要求較高,對于非游戲類app,我認為只要能保證沒有明顯的卡頓現象就可以了。


2. 耗電量

在App中,CPU處理、藍牙、定位、傳感器、GPU(圖形處理)都會加快耗電量。


對于不同的App單位時間耗電量是不同的,耗電量的標準可以通過對比得出:


與歷史版本間進行對比。如果新版本與上一個版本單位時間內耗電量相差過多,則需要優化。

與競品對比,如果比競品多了10%以上的耗電量,也需要優化。

3. App啟動時間

在說響應時間的時候,我們提到1-3-5原則,5s的時候用戶已經開始焦慮了。


而App的啟動時間,是用戶感知到的第一個時間段,直接影響用戶對App的首要體驗,第一次留不住,讓用戶再回來就更難了。


App的響應時間標準是最大不能超過5s。


如果啟動時間過長,該優化就優化。


當然也可以對于歷史版本與競品進行對比,看看自家App的水平在哪。像支付寶,啟動時間是秒開。


性能指標一般就以上這些,大家需要理解下。


05
IMPORTANT
性能需求達不到怎么辦

一般性能測試同學在測試完成后,會給出對應的性能測試報告,我們可以通過解讀性能報告的內容來判斷是否需要優化性能。


在我的工作經歷中,很多時候會出現性能不達標的情況,如果性能需求不滿足,我們可以按照以下方式確定:


1. 重新分析指標合不合理

一般在評估時會對性能要求過高,需要重新定義性能指標再做判斷。


2. 判斷實際性能與性能需求是否相差太多

如果相差不大,可以先發版,延期處理性能問題。


如果相差太大,不能接受,就要與研發溝通,確定是否有優化方案、優化方案內容、優化是否會導致延期。


如果會引起延期,就要和領導反饋,以及同步各方。


06
IMPORTANT
如何從產品設計上提高性能

性能問題歸根到底是技術問題,而為了達到更好的性能指標,達到最好的用戶體驗,我們也可以從產品設計上整點花樣。


采用tab頁的方式:同一個頁面數據過多時,使用tab頁分開加載。

分頁加載:一次加載10條/20條等。

盡量不采用全屏加載的方式,使用懶加載、預加載。

懶加載:比如圖片先展示縮略圖,然后點擊查看原圖。

預加載:提前把內容加載好,用戶進入到頁面時,可以直接看。有些app的開屏廣告就是提前預加載好,用戶下次點擊進入時可以直接觀看。

連接超時后進行情感化提示:設置超時時間10s,當超時后,通過有趣的方式提示用戶。

“欺騙”用戶:在頁面顯示操作成功,但是后端還在處理。微信發朋友圈時,就算在斷網的情況下也是可以發布出來,但是就自己能看到,等聯網后才能成功發布出來。

上邊的幾種方式雖然是和技術相關的,但是這些是直接影響產品用戶體驗,還是需要我們產品提出。


另外對于緩解用戶的焦慮感,可以使用有趣、好玩的加載動畫,分散用戶的注意力。


也可以采用進度條來體現系統處理的進度。對于處理時間確實很長的,給用戶個大約用時,讓用戶有個心理預期。

07
SUMMARIZE
總結

性能需求是個容易忽視,卻是非常重要的地方的。需依據不同的用戶基數和運營情況制定性能指標。



微信小程序

微信掃一掃體驗

微信公眾賬號

微信掃一掃加關注

返回
頂部